北京医改出实招硬招 紧扣民之所需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5-07-30 09:04:07

【字体: 打印本页

7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深化医改的经验做法。

久久为功建机制

  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介绍,北京市近年来在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上久久为功、持续深化,推动更加符合公益性方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在编制保障方面,编制资源向临床一线、科研人员、短缺人才倾斜。对支援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承担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的医院给予适当编制倾斜。同时,加大对国家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编制支持力度,用于吸引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骨干,助力临床医学高质量发展。

  在价格调整方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分5批次集中规范调整了88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常态化动态调整近400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新增134项价格项目。价格补偿机制的优化使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改革前提升12.8个百分点,引导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更加注重技术性医疗服务的提供。

  在薪酬分配方面,完善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机制,对市属医院开展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加强对儿科等薄弱学科的支持,推动综合医院儿科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医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的1.2倍,引导学科均衡发展。

  在财政补助方面,切实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优化投入结构,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重、公共服务属性强的医院加大财政补助倾斜力度,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维护保障作用。

  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获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海淀区副区长林航介绍,在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方面,针对区域多元化办医格局,海淀区成立公立医院党建协调委员会,建立协同一体化工作平台,凝聚改革共识,促进全区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协同发展;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职责,2022年至2024年,全区卫生健康年均财政投入超60亿元,对精神、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属性强的区属医院予以倾斜;在区属的北京四季青医院试点主要负责人绩效工资年薪制,同时不断完善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向儿科、传染病、检验等学科以及紧缺岗位和高层次人才倾斜。

靶向发力促均衡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同样存在资源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介绍,“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根据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可以用疏解、补缺、医联体3个词来概括。”

  在疏解方面,北京市推动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平原新城等区域疏解,既坚定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任务,又补齐平原新城等区域医疗资源短板。“十四五”以来,该市已先后建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新址等9个重大项目,政府累计投资超过184亿元,疏解中心城区床位2700余张,平原新城千人口床位数从2020年的4.6张增加到5.3张。

  在补缺方面,北京市正在加快推进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通州院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亦庄院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大兴院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朝阳院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扩建等重点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补齐儿科、精神、中医、传染病等专科资源短板,让医疗服务供给结构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更加匹配。

  在医联体建设方面,北京市加强综合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建设。截至目前,该市已经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涵盖了600多家医疗机构。另外,该市建成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涵盖了200多家医疗机构,建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医疗服务网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与均衡布局。

  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构建“人才双向流动﹢技术与管理共享”的医疗技术下沉机制,从三方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该院院长王拥军介绍,医院聚焦国家战略,成立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建设安徽、河南区域医疗中心,以及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徽、河南分中心,引进新技术81项,联合培养人才200余人;聚焦重点地区帮扶,全力投入援疆、援藏、京蒙协作、青海宁夏博士服务团等工作,持续输送人才与技术;聚焦北京区域内共建,实施城乡对口支援、医联体、互联网乡村门诊等项目,2024年接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患者1434人次、下转患者4207人次。

集成服务惠民生

  在推进医改过程中,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市分管领导每个月召开“三医”调度会,把信息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加以统筹推进。卫生健康、医保和药监部门建立“三医”信息化联动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

  钟东波介绍:“针对群众看病就医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北京打造‘京通’便民服务平台,集成‘三医’服务。这些服务概括起来分为三个方面:院前、院内和线上。”

  院前,优化诊前和基层转诊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全市近300家医院统一放号时间、放号周期,发布儿童门诊、康复医疗服务地图,为群众提供附近药店查询服务和医院空余车位信息,使群众看病拿药更加便利。推动实现22家市属医院全部门诊号源、10家在京央属医院50%门诊号源向基层投放,年底前还将推动其余三级公立医院门诊号源向基层投放,让基层转诊更加便捷。

  院内,优化诊疗、住院和缴费服务,为患者提供线上候诊排队、检验检查报告查询服务,181项医学检验、30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在152家医院实现线上互认。今年1月以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惠及患者近70万人次,节约资金1900万元。117家二级以上医院设立“一站式”住院服务中心,方便患者集中办理出入院手续。加强医疗、医保系统集成,209家二级以上医院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实现各类医疗机构电子票据全覆盖。

  线上,创新互联网诊疗服务,全市互联网医院达102家,307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54家医院入驻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今年前6个月,全市互联网诊疗量达到112万人次,同比增长45%。各医院在开展线上复诊等互联网服务的同时,还“因院制宜”创新开展线上无痛胃肠镜预评估、自助开单审核等服务,通过线上线下服务的衔接有效缩短患者就医时间、降低就医成本。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