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会处,是全国唯一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东数西算四大国家战略于一体的地级市,也是一座在医改路上稳扎稳打的西北小城。
2022年4月,经过多轮竞争成功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后,庆阳再次出发,立足西部欠发达地区实际,聚焦“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医改经验、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三大方面,以15个子项目为抓手,在资源短缺、人才匮乏、信息化滞后的多重挑战中突围,探索一套兼具西部特色与示范价值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模式。
公益为先:优化保障强支撑
因经济发展长期依赖能源产业,2024年,庆阳以12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位居甘肃省第二,但地方财政小口径收入仅约100亿元,8个县区的财政收入总和不足50亿元。
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并未阻挡庆阳医改探索的脚步。从2009年成为省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到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城市,庆阳用十余年实践蹚出了自己的医改之路:整合医保职能深化医保制度改革、以医保为杠杆撬动分级诊疗、推动药品磋商和集中带量采购实现药品让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连续两次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这份深厚的改革积淀,为后续示范项目的实施扎下了根基。
“项目实施前,我们的次均住院费用为5661.89元,仅占一些发达地区医院次均住院费用的四分之一。”庆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张伟的话,道出了当地医改的独特起点。
获批示范项目后,庆阳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挂帅“双组长”,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不定期“把脉”、研究部署,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统筹抓总、分管领导具体推进、医改核心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为打破部门壁垒、促进工作高效运行,庆阳在延续实行市委、市政府协调副秘书长及编制、发改、财政、人社、医保、卫生健康等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兼任医改办副主任,以干代训、顾问咨询、双岗同责等工作机制基础上,又突出项目特色,创新建立了定期会商、考核评价、六统一(统一平台、统一团队、统一采购、统一评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推进、清单制落实、领导分片包抓及每月向市委、市政府报告进展等6项工作机制。财政、医保、卫生健康等部门联合成立了项目实施、资金监管、绩效评价3个工作专班,对项目实行周调度、月分析、季督查、年考核,建立资金支付、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4本台账,确保了政策落地不缩水、不走样。
这份重视还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上。示范项目实施期间,庆阳将市级公立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由综合医院1.8万元/床、中医医院2.6万元/床,提高至综合医院2万元/床、中医医院2.8万元/床,补助总额从每年6032万元增加到8840万元;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经费补助提高到90%以上,近5年累计投资23.74亿元新建、迁建10家公立医院,投入2.26亿元用于取消药品加成补助。这些数字虽难比发达城市,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已属前列。
15个子项目的铺开,让庆阳的改革蓝图愈发清晰。围绕“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医改经验、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三大方向,该市设计实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城市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县域医共体建设等5项措施织密就医网络;推进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4项探索深化“三医”(医疗、医保、医药)联动;部署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临床专科能力提升等6项行动夯实发展根基。每个子项目都明确了责任单位、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1个总方案﹢8县区实施方案﹢21家公立医院具体计划”的立体推进体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三医”联动持续发挥系统性力量,重塑着这座城市的医疗生态。立足按病组(DRG)付费国家试点示范成果,庆阳量身定制了本地化DRG分组付费体系,将37个手术病种、48个诊疗项目纳入日间手术,为10类精神疾病推出按床日付费政策,构建起以DRG为主的多元支付格局。改革效果立竿见影:与2021年相比,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降了917.27元,降幅16%;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从8.83天缩短至7.44天,倒逼医院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多层次、常态化、制度化药品耗材集采为“腾笼换鸟”留出空间。333个国家集采药品落地,叠加甘陕联盟及市级254个中选药品采购,通过医保结余资金返还机制(按50%比例结合专项考核结果),医院每年都能分享改革红利,持续减轻医院及群众负担,提升基金使用效益。与此同时,医疗服务价格在动态调整中更好地体现出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示范项目实施以来,全市完成3次医疗服务价格评估及调价工作,动态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6300余项,在总体不增加群众负担基础上,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32.3%提升至2024年底的37.65%。
改革之路从非坦途。张伟坦言,虽然庆阳有较好的改革基础,但仍面临很多困难: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难以实时匹配需求,区域信息一体化统筹建设缺乏成熟经验,交通便利加剧大病患者外传,经济欠发达导致人才引进困难。“但我们的改革信心始终坚定。”张伟说,庆阳主动对接、争取支持,让价格调整更灵活;成立百人以上信息化实施专班、请来专家智囊团,加速信息化项目落地;借助乡土情怀,在北京、兰州、西安等地设立人才工作站柔性引才,以“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思路突破困境。
“3年示范项目的推进,对庆阳而言,是一场爬坡过坎的硬仗,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成长。对比3年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效应体现在每一位就诊患者的账单上、每一家医院的运营数据中。”张伟表示。
能力突围:提质、均衡两手抓
与许多西部欠发达地区一样,庆阳的医疗版图曾写满“先天不足”。资源总量少、优质资源稀缺,与西安、银川等邻近省会城市相比,全市仅两家三甲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捉襟见肘;县级医院病理诊断水平普遍偏低,患者“往外跑”成了常态。
为了打破上述僵局,循着“做优市级、做强县区、活乡稳村”的思路,庆阳先从“大病救治”发力,全力推动省级陇东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专科集群“多点突破”。庆阳市人民医院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兰大二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引进兰大二院7批次45名专家常驻指导,手把手带出320项新业务、新技术。如今,庆阳市人民医院的普外科、神经外科等核心专科已跃居全省市州级医院前列。
除此之外,庆阳以人口分布和疾病谱为“导航”,3年投入1.85亿元推进临床专科能力提升。4家市直医院和8家县区医院建设市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76个,并整合专科资源,对标建成15个市级区域诊疗中心,涵盖创伤、微创与腔镜、呼吸、消化、肿瘤、妇科、眼科、康复等领域。所有县区都建有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资源短板被一点点补齐,优质医疗不再是“奢侈品”。
为了做大做强特色专科,带动各级医院水平同步提升,庆阳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如今,在庆阳各个市县级医院中,消化内镜诊疗中心的设置和运转“步调”整齐划一,实现了高度同质化。这背后是庆阳创新打造的消化内镜紧密型技术联盟“128”工程——由兰大二院牵头,庆阳市人民医院、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居中协调对接,8家县区医院抱团参与,在全省率先实现省、市、县专科联盟“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同质化服务、差异化分工、网络化诊断、实地化治疗”的“六化”新模式。
“以前遇到复杂病例,心里直打鼓。现在有一名省级专家和两名市级医生、一名护士组成的专家组巡回指导,设备也配齐了,我们不仅开展了内镜下支架置入、超声内镜等新技术,甚至完成了庆阳县区级医院首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专业水平的进步让我们医护更有自信了。”对于“128”工程开展前后的变化,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李惠茸的兴奋藏不住。如今,消化内镜技术联盟各成员单位均可开展镜下三、四级手术,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市外转诊率由8‰骤降至0.3‰,早癌检出率由0.4%提高到1.3%。
这一模式正在庆阳遍地开花。在市卫生健康委的统筹安排下,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等龙头医院分别牵头的重症医学、肿瘤、感染性疾病科等14个重点专科纷纷复制“128”工程“六化”经验,并建立完善联盟内部远程诊疗、双向转诊、多点执业、利益分成等制度机制,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累计开展新业务、新技术439项。
与此同时,作为“岐黄故里”,庆阳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全链条构建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枢纽、乡村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焕发更大活力。“庆阳市中医医院血液病科创建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肛肠科创建为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骨伤科创建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单位,新建10个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县级医院建成省级中医优势专科15个、市级中医优势专科70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4个,县级中医医院均建成‘两专科一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各村卫生室可至少开展6项中医适宜技术。目前,全市中医专科数量和层次居全省前列,中医类年诊疗人次已突破225万,占全市总诊疗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庆阳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小伟介绍。
基层强,则全局活。庆阳借助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把优质资源往下沉。在城区,由三甲医院牵头,划片统筹市、区、社区三级医疗资源,组建成立2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牵头三级医院将至少三分之一的门诊号源和四分之一的床位向基层下沉,完成双向转诊6.88万人次、远程会诊7872例,三级医院门诊住院人次比降至10.43:1,“小病在社区看”成了日常。在县区,组建14个县域医共体总医院,覆盖15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8名骨干从牵头医院下沉乡镇,128名三级医院专家常驻县级医院帮扶指导。3年来,基层留住的患者越来越多:县域内住院量占比由82%提升至88.86%,基层就诊比例从43.63%提升至58.2%。
随着医疗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庆阳同步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与精准度。过去各医院“信息孤岛”林立,如今,庆阳以全市“一朵云、一张网、一盘棋”为目标,投入2.28亿元推进“138﹢21﹢7”区域信息一体化示范工程,即1个大数据中心、3个分别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牵头组建的医联体(综合医联体、岐黄中医医联体、妇幼医联体)、8个县区的紧密型医共体、21个智慧医院和5G院前急救、互联网医院、远程短视频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7个场景应用,高效补齐了医疗机构信息化不足及个体化差异。
目前,通过部署云网融合的医疗专属云资源池,庆阳建成基础管理、数据治理、数据开放、数据资源中心、支撑应用场景5个平台及310个应用系统,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数据统一归集和共享互通。借助信息平台,已汇聚卫生数据7.62亿条,治理入库6.38亿条。综合医联体完成上级心电诊断11.8万例、影像诊断9.4万例;岐黄中医医联体共归集门诊处方数据58.58万张,其中中药处方39.96万张。院前急救实现“上车即入院”的效果,响应时间平均缩短8分钟,危重症抢救成功率提升15%。
医疗服务的温度,还藏在细节里。庆阳市人民医院的“三大中心”成了暖心标杆:患者服务中心统筹挂号、检查预约,少跑冤枉路;护理服务中心专设护士承担标本转运、药品配送等非医疗工作,让临床护士从琐事中解放,专注患者照护,年减少护士非医疗工作时间超1.2万小时;患者接待中心24小时热线畅通,院长每周定期坐班接访,年均处理投诉建议1.2万件,纠纷化解率达98%。“提建议还能领药盒、体温计当奖励!为的就是激发群众参与医院管理的积极性。”该院副院长宋春笑着说。如今,这“三大中心”建设已在全市推广开来,全方位增加群众的就医获得感。
机制破冰:不拘一格引人才
庆阳的公立医院发展曾长期受人才短板制约。2021年的数据显示,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第一学历本科及以上者占比不足30%,硕士研究生占比不到1%,中级职称人员占比18.4%,高级职称仅占5%。如何破解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让人才活水真正流进黄土高原?庆阳拿出了一系列硬招。
“病人等着专家,专家盼着编制,编制卡着流程”,这句话道尽了庆阳过去人才引进工作的困境。“拆掉制度的‘围墙’势在必行。”刘小伟介绍,为了啃下编制人事改革这块“硬骨头”,庆阳在全省率先推出“基本编制﹢人员控制数”的新型编制体系,基本编制是机构编制部门已核定公立医院的现有事业编制数,按照“老人老办法”进行管理,逐步置换为人员控制数;人员控制数与基本编制同等对待,按照“新人新制度”实行备案制管理。下放基本编制调整、控制数分配、控制数使用核准、内设机构设置等4大权限,形成机构编制部门管总量、管标准、管监督,主管部门管统筹、管审核、管调整,公立医院自主用编、自主设置、自主管理的编制管理新机制。这一改,给人才引进工作“松了绑”,全市新增编制控制数1047个,县级医院新增编制数331个。通过编制备案制引进人才554名,公立医院有效实现了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引才的大门一旦打开,庆阳便拿出了“三顾茅庐”的诚意。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周期长、入编程序繁”的痛点,庆阳市推出“五变改革”:事前审批变事后备案,人事部门“包办”变医院直接引进,一次性引进变常态化引进,普通引进变奖补激励性引进,编制内引进变先引进后入编。如今,医院凭“人员控制数”就能自主聘用人才,备案制管理让“新人”与在编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对于符合优惠条件的人才,还能获得15万元~20万元的住房补贴和2万元的安置费。
不仅如此,庆阳人还念活了“乡情经”。北京、西安、兰州设立了庆阳乡贤医疗人才工作站,33名在京专家通过“京庆医疗联盟”定期回乡带教,118名庆阳籍在外医疗专家返乡开展巡诊巡讲,65名天津专家组成“帮扶团”深入基层……3年来,全市累计柔性引进专家731名,签约高层次人才627名,为庆阳医疗注入了“新鲜血液”,带动当地重点专科能力快速提升。
以宁县第二人民医院为例,该院肿瘤科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魏世鸿团队的帮扶指导下,发展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并建成市级肿瘤防治中心,实现肿瘤放化疗、微创治疗等“一站式”服务,年诊疗量增幅近50%,患者不用出市即可接受规范治疗。“我妈在西安治疗时报销比例仅30%~40%,且单次化疗费用高昂,回到宁县二院后,治疗方案与西安完全一致,报销比例达70%,自付费用大幅降低,既方便又省钱。”卵巢肿瘤患者石女士的女儿说。
引来人才,更要培养本土“骨干”。庆阳打出“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组合拳,让医务人员在家门口能拜师,走出去能深造。市人民医院对接兰大二院,北京、上海等地知名医院,让青年医生跟着专家“手把手”学;市第二人民医院分批送医护人员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进修,回来后就把34项新技术用在了临床上;市妇幼保健院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等医院专家开展现场培训,全面更新医务人员医疗技术与理念。截至今年3月,全市4274名外派培训人员中,既有医院院长、中层干部,也有学科带头人、青年医师,一支“金字塔”型的人才梯队正在成型。
留人的关键,在于让人才有奔头。庆阳在职称评审上卸下了“论文枷锁”,基层医院评审不再卡岗位比例,临聘人员评职称与在编人员同等待遇,计算机、外语也不再是“硬门槛”,能看好病、受群众认可才是“硬指标”。薪酬制度改革由试点扩展到各级公立医院,合理确定并逐步增加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医务人员薪酬水平逐步提高。将以医疗服务收入为主要来源的绩效奖励,划出一部分与岗位、职称、年资关联,体现长期激励,医务人员稳定收入占比从40%提至60.58%。“大家不再为绩效波动发愁,能安心钻研业务了。”一位三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如是说。
如今,庆阳各级医院变化显而易见: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疑难危重患者占比从 2021年的32.69%提升至42.98%;西峰区人民医院实现经尿道输尿管镜“新型热膨胀镍钛记忆合金”输尿管支架植入术、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等多项技术突破;宁县第二人民医院学科水平整体跃升,多项技术指标和服务能力达到或接近三级医院水平。曾经的人才“洼地”,正因为人才的汇聚而焕发新机。
相关链接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庆阳医院揭牌【2024-12-31】
- 庆阳市专题研究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示范项目建设【2024-02-26】
- 甘肃庆阳:公立医院改革惠及更多群众【2023-08-21】
- 首届陕甘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庆阳召开【2023-07-11】
- 甘肃庆阳高质量推进“国字号”医改示范项目建设【20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