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公布2024年度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结果,宜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长宁县中医医院成功评定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高县、屏山县中医医院评定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翠屏区、珙县、兴文县中医医院三级乙等复评合格。这一成果,标志着继宜宾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之后,首次实现县级中医医院三甲“零突破”,为全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宜宾市中医医院
宜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长宁县中医医院
人才兴院:筑牢中医药发展“人才基石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宜宾市始终坚持“人才兴院”战略,通过“刚柔并济”的引才模式,近3年成功引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12人,为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汇聚了顶尖智慧力量。同时,积极拓展中医药人才培育渠道,精心打造“西学中”培训基地11个,推动西医医师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打造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69个,充分发挥名老中医“传帮带”作用,培育中医药后备人才。
2023年,国医大师张大宁传承工作室落地宜宾
宜宾市名医馆
在人才评价机制上,宜宾市创新推出广度、维度、效度、温度“四度”评价体系,全方位、多维度考量人才能力与贡献,实现精准揽才、科学选才、合理用才、用心留才。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占比达61.22%,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师占比达32.85%,均超过国家标准,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专科强院:打造中医药服务“特色标杆”
为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宜宾市大力实施“专科强院”工程,积极探索“行政+联盟”模式建设紧密型中医专科联盟,赋予资源调配、专科遴选、人才培养评价等职能,推动区域内中医专科协同发展,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共享与下沉。在此基础上,聚焦群众健康需求,重点培育疾病谱排名靠前的中医优势专科73个,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格局。
针对慢性病管理难题,宜宾市探索构建“中医治未病+分级诊疗”慢病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开展“四个一”(建设一个健康数据中心、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制定一套中医诊疗方案、研发一系列大健康产品)中医治未病服务,并将中医治未病服务与分级诊疗制度深度融合,服务延伸到镇村最末端,对全市慢病早期人群进行主动干预。期间,实施“数智中医”建设行动,建设中医治未病大数据库,建立慢病AI预警大模型;开展“揭榜挂帅”工作,汇聚省内外知名专家资源,制定8个中医诊疗方案、研发38个“宜人本草”大健康产品。数据显示,该模式下中医药干预有效率高达95%。该项目斩获全国“数据要素×”大赛四川赛区一等奖和全国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大赛三等奖。
宜宾市中医治未病数据中心
改革赋能:释放中医药发展“政策红利”
改革是激发中医药事业活力的关键举措。宜宾市积极推动中医、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深化价值医疗支付改革,持续优化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取消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开展部位、数量限制,进一步拓展了中医药服务范围,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宜宾市实施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付费政策,在保障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数据显示,该政策实施后患者医疗费用降低了35%,让群众在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的同时,切实减轻了医疗负担。
此次宜宾市实现县级中医医院三甲“零突破”,不仅是对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宜宾市中医药事业迈向新征程的重要起点。未来,宜宾市将以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持续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建设健康宜宾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 四川宜宾多向发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2022-11-03】
- 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组织医务人员开展院感知识培训【2021-07-28】
- 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中国房颤日”义诊活动【2021-06-08】
- 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组织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急救培【2021-03-29】
- 宜宾市第五人民医院召开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