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加强指导和协调推进,因地制宜推动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各项工作落实。《实施方案》围绕体系完善、服务优化、疾控和中医强基工作、要素保障等方面,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
围绕体系完善,《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内涵建设3项任务。其中,就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实施方案》提出,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固定﹢流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全面建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巡回医疗制度。完善县区医疗急救体系,提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急救、转运能力,畅通急救服务绿色通道。提升基层突发事件医疗应急能力,到2030年实现每个县区组建并强化1支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
就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内涵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县和县级市全覆盖,到2030年县域医共体紧密性、协同性进一步提升。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等中心以及专科临床服务中心建设。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进一步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
围绕服务优化,《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惠行动、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提升行动、推进重点人群服务保障行动3项任务。
《实施方案》明确,强化孕产妇、0~6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高血压、2型糖尿病、慢阻肺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系统连续服务,到2030年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70%以上。到2030年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县区普遍具备开展白内障手术、血液透析能力。到2030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比例保持在95%以上。
围绕疾控和中医强基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深化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加快中医药在基层使用推广2项任务。具体包括:推动医联体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成员单位纳入传染病监测网络,到2030年将陆路边境口岸所在县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纳入。强化县级中医医院重点科室建设,推动每个县级中医医院至少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到2030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设立中医馆并提升能力。
围绕要素保障,《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升级县区医疗卫生设施设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县区医疗卫生数智化服务水平3项任务。具体包括:“十五五”期间,支持1000个左右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提质升级,加强县区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药品供应和药学服务等资源共享。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到2030年培养1万名左右医防管交叉复合型人才;持续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保持每年7000人左右的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培养规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等互通共享,推进电子处方流转、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和预防接种信息跨地区共享。
此外,《实施方案》还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薪酬分配政策、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加快基层发展激励机制这项任务。其中明确,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遴选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的病种,推进统筹地区内“同病同付”,完善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差别化支付政策,支付比例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支持县域医共体持续完善薪酬分配政策,合理确定内部薪酬结构,注重医务人员的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力争实现居民15分钟可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到203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就近就便享有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相关链接
- 达渝毗邻地区启动“医疗卫生金边工程” 破解省际边界健康惠民难题【2025-09-12】
- 嘉峪关市多管齐下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25-09-10】
- 烟台市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专题研修班收获丰硕【2025-09-09】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2025-09-02】
- 2025.9-10月成都、杭州关于举办“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医疗卫生系统AI(DeepSeek赋能)实用性公文写作暨办公室核心技能提升及文宣新闻稿件撰写 高级研修班”的通知【202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