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编制与薪酬迎新变化!一地卫生健康委晒出三明医改成绩单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5-09-29 08:47:10
9月23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召开“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新闻发布会。
在编制和薪酬方面,
政策向临床一线、紧缺岗位和高层次人才倾斜
会上,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洁介绍天津市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情况和主要举措。
第一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提升改革治理新效能
成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2024年,天津市建立“三医”协同机制,定期会商重点改革事项,推动改革落地见效。
近两年,天津市家医签约按人头总额付费和滨海新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获评“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滨海新区获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改革成效得到国家层面认可。
第二是以服务体系优化为抓手,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天津市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滨海新区、静海区团泊片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高水平资源聚集区。天津在城区布局10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在涉农区组建10个紧密型区域医共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服务协同。全市建立多个资源共享中心,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今年上半年共享服务达33.9万人次,双向转诊7.1万人次,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是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一是强化政府投入保障,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比较重、公共服务属性强的医院加大财政补助倾斜力度,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维护保障作用。
二是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建立运行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23-2024年,累计调整医疗服务项目982项,重点调降CT、核磁、PET/CT、检验等项目价格。患者住院次均费用和自费比例逐年下降,有效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三是优化编制和人才保障,重点向临床一线、科研人员、短缺人才倾斜,加大儿科、精神卫生等薄弱学科的用人保障,补齐学科发展短板。
四是健全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机制,重点向临床一线和急难险重等岗位医务人员倾斜;对高层次人才试行绩效工资单列,激发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一系列改革举措助力我市公立医院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我市居民市域内就诊率多年保持9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第四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开展广覆盖有温度的健康服务
聚焦推进健康服务广覆盖,天津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564支,1047名上级医院医师编入团队,全科、专科医生共同协作为512万签约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在此基础上,天津市还在基层医疗机构布局特色专科服务网络,建设102家社区疼痛门诊、154家基层糖尿病规范化门诊,259家医疗机构增设儿科服务,建设253家胸痛救治单元、268家胸痛救治点。天津市还持续开展心血管、脑卒中、慢阻肺、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将防治关口前移;开设100余家体重管理门诊(体重管理中心),控制慢性病重要危险因素;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开设64家心理门诊、28家睡眠门诊,守护群众身心健康;实施健康素养促进项目普及健康知识,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7.54%,实现12年连涨。
滨海新区在学习三明医改经验方面
的具体实践和成效:深化薪酬制度改革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师继军表示,滨海新区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以改善居民就医感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围绕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着力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数智赋能织密医疗惠民便民网络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方面,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滨海新区始终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这一基本定位,积极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一是优化财政补助机制。改变原有按在职在编人员核定财政补助的方式,实行定额补助与绩效补助相结合的模式,并对传染病、精神病等专科医院给予倾斜。2024年区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比22.1%,其中,传染病医院、安定医院分别达56.3%、45.9%。
二是推进人员编制动态调整。全面推行“人员控制数额”管理,核定控制数额较原编制总量增加69.6%,并实行动态调整;开展系统内公开比选,促进人员顺畅有序流动,有效破解编制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均衡与医院发展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是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公立医院分配自主权,注重引导薪酬向高风险、高强度、高难度岗位倾斜,保障薄弱专业、科室薪酬不低于平均水平;注重发挥薪酬保障作用,医务人员固定薪酬占比达60%。
四是完善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卫健、医保、公安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提升综合监管法治化水平。坚持减负导向,推行医院领导班子、绩效、督查一体评价,指标精简2/3,并与干部选用、薪酬绩效、经费补助等挂钩。
五是发挥医保改革“惠民生”作用。多措并举推进参保扩面,截至目前,滨海新区基本医保参保达221.7万人,创历史新高。
第二方面,着力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区网格化布局7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一是打造高水平龙头医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共建第五中心医院,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共建新区中医医院,市肿瘤医院、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等市三甲医院设立滨海院区,3家医院晋升三级,全区三级医院达12家。
二是聚焦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一年来下沉专家1万余人次,开展新技术230余项,配置设备100余台,基层诊疗量从575万人次提高到771万人次。
三是“立体120”畅通海陆空绿色救援通道。区急救分中心上线急救优先调度系统,电话远程短视频指导急救,实现院前急救“零等待”。
四是着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全市首家健康教育馆将于年底建成,同时加强职业健康管理与服务,深化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
五是推进医疗新技术普及惠民。加速纯国产人工心脏“火箭心”临床应用,300余名心衰患者因此重获新生,第二代“火箭心”有望填补全球小儿无法植入人工心脏的空白。
第三方面,数智赋能织密医疗惠民便民网络
一是着力减轻群众就医费用负担。在全市率先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线上调阅互认,今年以来节省检查检验费用120余万元。促进合理用药、检查、治疗,2024年全区公立医院门诊、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分别下降1.3%和5.8%。
二是着力缩短群众就医等待时间。大力推行多学科诊疗、诊间支付、床旁结算等措施。上线运行“医后付”即“先诊疗、后付费”模式,使用量已超过50万人次,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平均缩短25%以上。
三是着力满足群众便捷就医需求。推行全院一张床、住院免陪照护等服务。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医保手持终端,群众就医便捷性、高效性持续提升。
相关链接
- 天津市首批拥军优抚合作医院签约授牌【2025-09-30】
- 天津医院与9家单位共建京津冀老年髋部骨折中心【2025-09-29】
- 天津:积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5-09-26】
- 天津:积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改革成效得到国家层面认可【2025-09-24】
- 天津中药传承创新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运行【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