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诊指标分析之资源指标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5-05-22 08:23:24

【字体: 打印本页

本期针对医院门诊指标分析之医疗质量指标展开分析。



(1) 诊室利用率:是指在一定周期内,门诊诊室有效诊疗时间占可开放运营时间的权重百分比,是衡量医疗空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运营指标。其统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 有效使用时长——实际接诊时间(患者进入诊室至离开的净时长);包含合理准备时间(病历调取、设备启动等,单次≤3分钟)。需排除无效占用时间(医师迟到/早退、设备故障空置)

  • 计划开放时长——理论应开放时间(排班表规定时段);扣除法定停诊时间(节假日、应急演练);动态调整突发情况(如疫情临时闭诊需备注说明)

  • 特殊处理规则——多医师共用诊室按接诊单元分割统计;互联网诊疗专用诊室单独计算;急诊抢救室按功能分区独立核算

数据采集:

智能终端自动记录:门禁系统+叫号系统+电子病历操作日志

人工校准项:设备维护记录、突发事件登记表

计算:诊室综合利用率 = [Σ(各诊室有效使用时长) / Σ(各诊室动态调整后开放时长)] × 100%



(2) 门急诊收住院率:是指在一定周期内,门急诊就诊患者中经评估确需住院治疗的病例比例,是衡量疾病严重程度、医疗资源调配能力和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的关键决策指标。其统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 收住院人数——包含急诊抢救后转入住院、门诊医师评估后直接收治;排除急诊留观未满24小时患者、跨院转诊未实际入住病例;采用"首次决策"原则(同一患者多次门诊仅计首次收治决定)

  • 门急诊总人次——包含所有挂号并完成诊疗的门急诊患者;排除单纯开药/检查、体检、疫苗接种等非诊疗行为;采用"一人一日一科一次"统计规则(同一患者同日多科室就诊计为1人次)

  • 特殊处理规则——肿瘤MDT会诊后收住院单独标注;日间手术患者按"住院"统计但需分类说明;医联体内基层转诊患者独立核算

数据采集:

  • 住院数据:HIS系统入院登记模块(来源标记为"门急诊")
  • 排除标准:住院时长<24小时且未行手术治疗病例


计算:精准收住院率 = [(急诊收住院 + 门诊收住院 - 无效收治) / (门急诊诊疗人次 - 非诊疗人次)] × 100%



(3) 门急诊停诊率:是指在一定周期内,因可控因素(医师缺岗、设备故障、配套资源不足等)导致的门急诊班次取消比例,是衡量医疗服务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关键运营指标。其统计需明确以下边界:

  • 停诊班次——医师因素:临时请假(未提前48小时报备)、旷岗、突发资格证失效;设备因素:关键诊疗设备故障(如超声、内镜)且备用方案未启动;管理因素:排班冲突、防疫管控失当导致的非计划停诊。排除项:法定节假日调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等不可抗力。

  • 计划出诊班次——经医院门诊部核准发布的班次(含专家/普通/专病门诊);包含互联网医院排班(视频问诊时段);排除已提前公示的年度检修时段

  • 特殊处理规则——同一科室单日停诊≥3班次视为重大运营事件;急诊科停诊(除不可抗力外)直接判定为严重事故

数据采集:

  • 门诊排班系统(核准班次库)

  • 停诊登记台账(需记录具体原因、责任人、补救措施)


计算:可控停诊率 = [(医师因素停诊 + 设备因素停诊) / (计划出诊班次 - 不可抗力调整班次)] × 100%



(4) 挂号人次:是指在一定周期内,通过HIS系统完成的有效挂号操作总次数,是衡量门诊服务需求与供给匹配度的基础流量指标。其统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 统计范围——包含所有挂号类型:现场挂号、预约挂号(含互联网医院)、急诊挂号;包含同一患者同日多科室挂号(如上午内科、下午外科计为2人次);包含退号后重新挂号记录(每次有效操作均计数)

  • 排除项——挂号后未就诊且未缴费的"僵尸号"(系统保留≥24小时未激活记录);医院内部测试数据;公共卫生筛查专用号段(如新冠疫苗接种预约号)

  • 特殊处理规则——爽约挂号:预约未到场但已缴费的计入挂号人次(需单独标注);代挂号行为:通过"一卡通"为家属挂号按实际挂号次数统计;医联体转诊号源:独立编码并统计

计算:有效挂号人次 = Σ(HIS系统挂号记录) - Σ(无效挂号记录)


(5) 出诊医生数:是指在一定周期内,实际完成门诊诊疗服务的执业医师数量,是衡量门诊人力资源配置有效性的核心运营指标。其统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 统计范畴——包含完成有效接诊(至少完成1例患者完整诊疗)的医师;包含多院区/互联网医院同步出诊的医师(按实际接诊点位统计);排除仅排班未实际接诊、行政坐班不接诊、见习未独立执业人员

  • 分类标准——职称维度: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专业维度:专科医师(如心血管科)、全科医师、急诊医师;接诊类型: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多学科联合门诊(MDT)

  • 特殊处理规则——跨省多点执业医师按实际接诊天数折算;急诊抢救团队按主诊医师统计(助手不重复计算);突发公卫事件应急梯队单独列示

数据采集:主数据源:HIS系统医师工作站签到记录+电子病历创建日志

辅助验证:门诊叫号系统关联数据+人脸识别考勤数据

计算:实际出诊医生数 = Σ(HIS系统有效接诊医师ID数) + 人工核验补充数 - 无效出诊数



(6) 停诊医生数:是指在一定周期内,已完成排班计划但未能实际出诊的医师数量,是衡量门诊服务稳定性和人力资源可靠性的关键预警指标。其统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 统计范畴——医师因素:突发疾病、职业资格失效、紧急会议/培训等;管理因素:排班冲突未及时调整、应急响应抽调人员;设备因素:专属诊疗设备故障且无替代方案(如眼科裂隙灯损坏)

  • 排除项——法定假期调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

  • 分类标准——可控停诊:提前≥24小时报备并启动替诊机制;非可控停诊:临时取消(距开诊时间<2小时)且无补救措施

  • 特殊处理规则——同一医师单月停诊≥3次触发人工复核;急诊医师停诊直接升级为重大运营事件

数据采集:

主数据源:门诊排班系统停诊备案库(含停诊原因)

辅助验证:考勤系统缺勤记录+电子病历空缺时段比对

计算:有效停诊医生数 = Σ(HIS系统停诊记录) - 不可抗力停诊数 + 应报未报停诊数



(7) 迟到医生数:是指在一定周期内,未按规定时间到达指定诊室并开展接诊工作的执业医师数量,是衡量门诊服务准时性和纪律性的关键管理指标。其统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 统计标准——迟到阈值:超过排班规定到岗时间15分钟及以上(以HIS系统签到/首例患者接诊时间为准)。包含情形:① 未提前报备的迟到;② 到岗后未及时开诊(如到岗但拖延接诊超过10分钟)。

  • 排除项——① 参与急诊抢救、院内会诊等医疗紧急任务(需提供证明);② 因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导致的集体延迟;③ 医院官方调整排班时间未及时通知医师

  • 特殊处理规则:同一医师单日多次迟到按1次计数;知名专家因学术活动迟到需提前24小时备案;互联网医院线上接诊以登录系统时间为准

数据采集:
  • 主数据源:HIS系统医师工作站签到日志;门诊叫号系统首诊患者时间戳;人脸识别考勤机数据

  • 辅助验证:科室监控视频(随机抽查5%);患者满意度调查提及的迟到投诉

计算:有效迟到医生数 = Σ(HIS系统迟到记录) + 人工核查补充数 - 合理免责数



(8) 门诊已就诊人次:是指在一定周期内,挂号后实际完成完整诊疗流程的患者数量,是衡量门诊服务有效供给能力的核心质量指标。其统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 统计范畴——有效就诊:患者完成"挂号→签到→医师接诊→医嘱下达"全流程。包含情形:① 医师开具处方/检查/治疗等有效医疗行为;② 复诊患者按实际就诊次数统计;③ 互联网医院完成视频问诊并生成电子病历

  • 排除项——① 挂号后未签到(系统内无接诊记录);② 仅缴费未就诊(如代开药但无医师接诊);③ 公共卫生筛查(如核酸检测)等非诊疗行为

  • 特殊处理规则——急诊留观超24小时转住院患者计入门诊人次;慢性病续方患者需有医师评估记录(如血压测量);多科室就诊按实际接诊科室分别统计

数据采集:
  • 主数据源:电子病历系统创建记录;医师工作站操作日志

  • 辅助验证:药房/检查科室执行记录反推;门诊叫号系统签到数据

计算:精准已就诊人次 = Σ(HIS系统有效接诊记录) + 人工核验补充数 - 无效数据



(9) 预约未到人次:是指在一定周期内,通过预约系统成功挂号但未完成就诊流程的患者数量,是衡量预约系统效能与患者依从性的关键管理指标。其统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 统计范畴——核心判定:预约时段结束后30分钟内未签到且未取消预约。包含情形:① 患者自主爽约(未提前取消且未到场);② 因患者方原因迟到超过允许缓冲时间(如医院规定最长等待30分钟);③ 信息登记错误导致的无效预约(如身份证号错误无法就诊)。

  • 排除项:① 医院主动取消的预约(如医师临时停诊);② 不可抗力因素(如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③ 患者提前≥2小时通过官方渠道取消的预约

  • 特殊处理规则:同一患者单日多科室爽约按实际未到诊室数统计;互联网医院视频问诊未上线视为未到(连接超时≥15分钟);急诊转预约患者单独标注(避免与紧急情况混淆)

数据采集:
  • 主数据源:预约系统未到标记(与叫号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交叉验证);患者签到终端日志

  • 辅助验证:药房/检查科室无执行记录反推;患者投诉记录中提及的爽约争议

计算:精准未到人次 = Σ(HIS系统未到记录) - 医院责任未到数 + 漏报未到数




(10) 平均接诊量:是指在一定周期内,每位出诊医师实际完成诊疗服务的患者数量均值,是衡量门诊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与服务效能平衡的核心运营指标。其统计需明确以下边界:

  • 门诊已就诊人次——仅统计完成有效诊疗(包含主诉、检查、诊断、处置全流程)的患者数;排除单纯开药/检查但无医师评估的记录;互联网诊疗按0.7系数折算(反映线上接诊效率差异)

  • 出诊医生数——按等效出诊单元计算;排除行政坐诊、见习带教等非独立接诊人员

  • 特殊处理规则——急诊抢救医师按1.5倍系数加权(接诊复杂度高);知名专家特需门诊单独列示(通常接诊量为普通门诊的0.6-0.8倍)

数据采集:

  • 主数据源:HIS系统医师工作站操作日志

  • 辅助验证:电子病历创建时间与药房发药时间关联性校验

计算:加权平均接诊量 = (Σ有效就诊人次 - 无效就诊数) / Σ(出诊医生等效单元)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