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5-07-23 08:54:34

【字体: 打印本页

7月22日,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广大市民介绍该市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公立医院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和创新实践。

新一轮医改以来,厦门市以入选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为起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医改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将因地制宜探索实践与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相结合,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当前,厦门市正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跨越,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健康之城。

打造闽西南医疗高地,医教研协同发展成果丰硕

“十四五”期间,厦门市完成医疗资源补短扩容,现有公立医院23家,其中三甲11家,建成复旦中山、复旦儿童、川大华西、北中医厦门医院等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密度全国最高。目前,厦门市已引入新技术500余项,其中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新技术达400项。积极开展市校合作,与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的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厦门市苏颂医院分别落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本地老牌医院持续做优做强,两家医院年就诊量占全市四成;心血管病、仙岳、妇幼、口腔等专科医院全国领先,品牌效应凸显。高水平医疗矩阵基本形成,覆盖闽西南2400万人口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市”目标基本实现。

其次,厦门市进一步遴选冠心病、慢阻肺、慢性胃肠病、骨质疏松等慢病专病挂靠三级医院优势学科建成16家专病防治中心,专家进社区靠前服务,慢病病人不用频繁到大医院就诊,在提升质量的同时,大大节约就医成本。2024年,厦门市基层诊疗占比为56.3%,两年内提升10个百分点。

另外,厦门市还依托公立医院为基层开设体重门诊、打造健康社区、推进“体卫融合”把脉开方。截至2024年,厦门市累计建设健康单元1000家,其中健康社区250个,健康小屋(健康加油站)131个,数量全省最多。启动“体卫融合示范社区”建设试点,目前已建成28个体卫融合试点单位、3个社区智能运动健康中心和60余个智能健身舱,配置智能化国民体质监测一体机,将体质检测服务与医学体检结合,为超过10万人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建成厦门市心理健康中心,为市民提供良好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和诊疗环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引导全市重点学科建设,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目前,厦门市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6个,省级医学中心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0个,在全省九地市里位列头部。打造“名医工作室”引才机制,聘请国家级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成员定期来厦开诊、手术,全市已开立名医工作室71个,柔性引进一流医学人才超700人。多名院士名医工作室纷纷落地,提高了厦门市诊疗水平和科研学术能力。建成7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批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6个省重点实验室;2022年—2023年,全市共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7项、厦门市科学技术奖10项。在最新的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厦门市医院共21个学科进入全国百强,其中6个学科位居全省第一。

始终把服务优化和患者体验摆在首位,打造“AI+医疗”示范城市

厦门是国家卫健委评定的首个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最高等级城市,“全国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2022)”排名全国第一。2007年建立全国首个城市级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及基层机构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减少重复检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超8200万人次,节约费用约18亿元。同时,14家公立医院获批互联网医院资格。

厦门打造“美丽厦门 智慧健康”平台,集成72项便民服务。公众号关注人数510万,线上预约挂号累计超1.2亿人次,患者平均等候时间缩短至15分钟。该平台整合疫苗接种、中药代煎、商保赔付、实时排队查询等服务。此外,大力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信用就医模式。

截至2025年4月,“健康小鹭”AI助手覆盖全市社区,秒级辅助基层诊断。全市公立医院上线全场景智能决策系统,优化导诊、候诊及慢病管理。

因地制宜学习三明医改经验,推进“三医协同”

厦门市高位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工作。作为5个国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厦门率先推出涵盖总量调控、分类形成、动态调整和评估考核等一整套具有厦门特色的价改新机制。目前已开展两轮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共调整项目1093项,涉及金额2.08亿元。

深化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推进“六位一体”医保综合治理。实现住院+门诊DIP全覆盖,医保报销覆盖普通门诊。创新医保基金绩效管理试点,将结余的医保调节金作为对公立医院的绩效奖励,首年安排1.5亿元。全市医疗费用增幅由改革前的19.82%降至4.19%,平均住院天数从8.4天下降至7.13天。

厦门市创新政府办医投入机制,在保证“六项投入”基础上,每年投入超5亿元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竞争性分配,大力推动公立医院降本增效。创新开展大型设备集中采购改革,对麻醉机、便携式彩超、大孔径CT等15个设备单价金额高、同类设备采购数量大的医用设备进行集采,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单个项目最高降幅78.27%。

推进灵活自主的人员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探索破解编制保障难题。厦门市对公立医院探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管理,按照床位数等要素核定人员总量,作为补充工作人员限额及岗位设置依据,更好赋予医院用人自主权。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会同多部门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与院长年薪、医院薪酬总量挂钩,更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调整工资总量分配结构,医生、护理、行政后勤薪酬占比为5∶4∶1,人员薪酬稳定收入占比达57%。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打造厦门样板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打造“集中式日间手术管理”模式。2024年日间手术量14207台,占总手术量30%,其中四级手术超20%。实现“省钱”(人均费用降4612元,住院总费用降20%)、“省时”(超九成患者24小时内出院)、“省心”,严把安全、质量、效率三关,建成一站式日间手术平台和全市首个日间治疗中心,其中肿瘤化疗周期由4.2天缩至6小时。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作为全国首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新“复旦中山”同质化管理模式(双主任制、专家常驻、名医工作室、驻厦医疗队、同质化人才培养),实现优质资源有效平移,市外患者占比超40%。

厦门市中医院打造“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模式,突出“先防未病、快提效率、通联上下”,针对闽南体质研制23种特色制剂、69种代茶饮,依托互联网医院实现电子处方在线审方、智能代煎、物流配送一站式服务。与AI深度整合,快速生成个性化诊疗方案。推动北京东直门医院资源平移,开通“云上名中医工作室”。启用共享中药房,服务延伸至社区。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主动“请进来”与“走出去”。发起国际心血管医师培训“心苗计划”,纳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项目库,已接收12国26名学员,未来三年将面向“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招收50名学员。受邀赴8国开展学术交流与手术指导,完成多项开创性手术和中国创新器械首植,与多国知名医疗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